close

薩德侯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薩德侯爵肖像

唐納蒂安·阿爾豐斯·弗朗索瓦·德·薩德,薩德侯爵Donatien Alphonse François Sade, Marquis de Sade1740年6月2日出生於巴黎1814年12月2日逝世於巴黎附近)是一位法國貴族和一系列色情哲學書籍的作者。他尤其由於他所描寫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導致的社會醜聞而出名。以他命名的薩德主義是性虐待的另一個稱呼。

目錄

[隱藏]

[編輯] 生平

薩德出生於一個古老的、敗落的法國南部貴族家庭。他的母親是法國王室的波旁王朝的一個遠親,曾經當過孔代親王妃的高級女侍,他本人即出生於孔代親王在巴黎的宮殿里。在這裡他度過了幼年。他的童年部分在巴黎,部分在普羅旺斯度過。10歲到14歲他在巴黎的路易大帝學校(Collège Louis-le-Grand)上學,此後他進入了一個只有高級貴族才進得去的軍官學校。15歲時他成為候補軍官。16歲時他參加了七年戰爭並多次被提升。

為了改進他的經濟狀況,薩德侯爵於1763年與瑞內·佩拉吉·德·孟特瑞爾(Renée Pélagie de Montreuil)結婚,孟特瑞爾出生於一個不十分高貴,但非常富有的貴族家庭。兩人可能有三個孩子。1764年薩德的父親死後,他繼承了他父親的與瑞士交界的三個省的榮譽總督的職務。

薩德婚後所獲得的財富使得他可以開始他醜聞昭著的生活。他的生活遠遠跳出了當時法國貴族的放蕩主義所容許的範圍。據聞他多次虐待非常年輕的妓女和他家裡的男女佣人,後來與他的妻子一起虐待家裡的傭人。

由於有一個叫羅希·凱勒(Rose Keller)的人控告說薩德鞭打了她,薩德被捕。但薩德向凱勒付了一筆錢後,凱勒撤回了她的控訴。

1769年薩德寫了一本去荷蘭的遊記。

1772年馬賽的妓女控告說薩德用糖里摻的麻醉藥品迷倒她們後強迫她們進行群交和雞姦。薩德被告,並被缺席判處死刑。薩德逃往義大利。他在那裡又寫了一本遊記(1775年印刷)和一本關於羅馬佛羅倫斯那不勒斯的書(1776年印刷)。

薩德在出逃時又拐騙了他的一個做修女的妯娌,這樣一來他的妻子家裡也與他斷裂了。他的丈母娘獲得了一個國王通緝令(lettre de cachet)。1777年薩德返回巴黎時因此被捕並被關押,但他被判處的死刑卻於1778年被取消了。

1784年薩德越獄未遂後被關押到巴斯第監獄,他在這裡被關押了五年半。這段時間裡是薩德寫作上最有成就的時間。他在巴斯第監獄內可以隨便借書、買書和讀書。由於他的作品從哲學和習俗上都非常與世俗格格不入,因此他多偷偷地寫。為了節約紙張不被別人發現,他寫的字非常小。

1789年巴斯第監獄被攻前數日,薩德向外面示威的人叫:「他們在這裡面殺被關的人!」可能他的這些叫喊導致了巴黎公眾攻佔巴斯第監獄。巴斯第監獄本來是一個關貴人的監獄,薩德在裡面讓外面給他送飯,他的房間里的傢具都是他自己布置的。

巴斯第監獄被攻破後薩德立刻被轉移到一個瘋人院,他的妻子藉機與他離婚。

1790年薩德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釋放。雖然他是貴族出身他參加了極端的雅各賓派,宣揚烏托邦的社會主義理想,但他拒絕交出他的家庭在普羅旺斯的宮殿和家庭財產。1793年他逐漸脫離了當時的政治主流,再次被捕並被判死刑。這次薩德被關押了一年多,但1794年7月28日羅伯斯庇爾被推翻後他逃脫了斷頭台。三個月後他被釋放。此後薩德窮途潦倒,不得不出賣他的家庭佔有,干雜活,他寫的作品賣不出多少錢。

1801年拿破崙上台後薩德因為寫了《於斯丁娜》和《於麗埃特》未經審判被關押。1803年他 被稱瘋狂再次被關入瘋人院。在那裡人們對他不錯。他可以寫任何他想寫的東西。他在這裡寫了他的自傳式小說《香閣侯爵》(La Marquise de Gange,1813年印刷)、《薩克森王妃布倫瑞克的阿德萊德》(Adélaïde de Brunswick, princesse de Saxe,1812年印刷)和《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秘史》(Histoire secrète d'Isabelle de Bavière,1813年印刷)。他還組織瘋人院里的瘋人演了好幾齣戲。1814年薩德侯爵逝於瘋人院內,享年74歲。

[編輯] 文學創作

1769年薩德開始寫作,他一開始的業餘創作都是些遊記。入獄後他開始加強他的寫作。1782年他寫了《一個牧師和一個臨死的人的對話》(Dialogue entre un prêtre et un moribond 1782)。在這篇作品中,那個臨死的自由主義者能夠說服牧師虔誠的生活是無意義的。

他的未完成的小說《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或《放縱學校》是1904年才被發現的,直到1909年才發表。這篇小說是他在獄內寫的,其中他描寫了一百二十天暴亂的性生活,其中包括各種對被綁架的或被奴役的男女青年的性行為。1975年皮爾·保羅·帕索里尼將其情節轉到義大利法西斯統治時期後拍成電影。1997年的一個全球資訊網遊戲也使用了這部書中的情節。

1791年薩德發表了《喻美德的不幸》,這是他同年發表的《瑞斯丁娜》的一個早期的版本。在這本書里他描寫了雖然所有不幸依然相信美德的瑞斯丁娜的生活。1796年他又補充了《於麗埃特》,於麗埃特是瑞斯丁娜的妹妹,是一個妓女和罪犯,她生活放蕩不羈卻很幸福。1797年兩本書被重新加工後匿名發表。這個新版本共10卷,4000頁,裡面有上百銅板雕刻的插圖,其名字是《新的瑞斯丁娜和於麗埃特的故事》。

大革命期間的作品有《阿麗娜和瓦爾古》(Aline et Valcour,1795年, 其中他描寫了一個烏托邦的國家)、《閨房哲學》(La Philosophie dans le boudoir,1795年,其中包括政治諷刺品「法國人,假如你們想成為共和黨人的話就再加一把力吧」)、《愛之罪》(Les crimes de l'amour,1800年)和一系列話劇。在瘋人院里他寫了自傳小說《香閣侯爵》、《薩克森公主阿德萊德·德·布倫瑞克》和《法國王后巴伐利亞的伊莎貝 拉秘史》。

薩德最有名的作品是《閨房哲學》。在這本書里,他描寫了一個下午和此後的晚上,一個貴族年輕淑女的性生活和哲學的啟蒙。其教師是一個女貴族,兩個男 貴族和一個粗壯的農民。在必需的恢復休息的時間裡,這四個主角探討哲學問題。其中尤其同性戀的、唯樂主義的、無神論的道爾曼色成為「不道德的教師」和薩德 的替身。道爾曼色的哲學主題主要來自霍爾巴赫的強人論。薩德將這個理論,理解為社會和精神的優秀者——即高等貴族——不顧一切地追求快樂的權利。

薩德作品中的色情部分寫得非常細膩,非常有幻想力,但許多性行為也很難想象可以做得到。薩德尤其喜歡描寫與暴力和疼痛相連的行為,即「薩德主義」的內涵。

薩德的哲學立場是無神論的、唯物主義的和道德相對論的。他堅信不論多麼不道德的行為在世界上肯定有什麼地方會被自然容忍或甚至被贊成。

可以想象的是薩德的文章始終受到檢察和封禁的威脅。比如1963年德國將他的《閨房哲學》列入「威脅青少年的作品」中(但後來又取消了)。

[編輯] 對今天的影響

到19世紀中為止人們避免提起薩德。波德萊爾是第一個重新發現他的人,同時性學家開始使用他的書作為學術研究的內容。他的書被重新發表。20世紀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尤其吉龍·阿波里奈爾,非常多地引用他的文章。

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多諾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尖刻地對待了薩德的作品和哲學思想。波伏娃和其他存在主義作家則從存在主義和從歷史觀點上來看待薩德的極端自由主義哲學。

由於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性虐待情節,被認為是變態文學的創始者;後與同以形同被虐心理著稱的奧國作家馬索赫(Masoch)齊名,薩德主義(Sadism)與馬索赫主義(Masochism)合稱為「SM」,即是現今「性虐待」的代名詞。

[編輯] 作品

[編輯] Weblinks

   

顯示▼隱藏▲
    
啟蒙時代
 
顯示▼隱藏▲
 
著名人物
 
英國殖民地
 
普魯士和薩克斯·威瑪
 
英格蘭
 
蘇格蘭
 
法蘭西
 
義大利
 
西班牙
 
葡萄牙
 
波蘭
 
俄國
 
顯示▼隱藏▲
 
相關條目
 
 
顯示▼隱藏▲
 
法國大革命
 
革命背景 · 革命起因 · 制憲國民大會 · 法國君主制的倒臺和兩院制議會的形成 · 國民公會 · 督政府五百人會議地方長老會議 ·法國執政府接替
 
顯示▼隱藏▲
 
重要事件
 
1788年: 磚瓦之日 (1788.6.7) · 維濟耶集會 (1788.7.21)

1789年: 通宵暴動 (1789.4.28) 三級會議集會 (1789.5.5) · 全國大集結 (1790.6.17-7.9) · 網球廳宣誓 ( 1789.6.20) · 攻佔巴斯第監獄 (1789.7.14) · 大恐怖 (1789.7.20-8.5) ·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1789.8.27) · 凡爾賽婦女大遊行 (1789.10.5)

1790年: 2月3日廢除議會 (1790.2.3) · 廢除貴族 (1790.6.19) · 神職人員民事組織法案 (1790.7.12) · 7月12日廢除議會 (1790.7.12)

1791年:路易十六的出逃 (1791.6.21-21) · 練兵場慘案 (1791.7.17) · 皮爾尼茨宣言 (1791.8.27) · 1791年法國憲法 (1791.9.3) · 立法議會 (1791.10.1-1792.9) · 自我否定條例 (1791.9.30)

1792年: 布侖斯威克宣言 (1792.7.25) · 巴黎公社的建立 (1792.6) · 八月十日 (1792.8.10) · 九月大屠殺 (1792.9) · 國民公會 (1792.9.20-1795.10.26)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2.9.22)

1793年: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 (1793.1.21) · 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斷頭臺 (1793.1.21) · 革命法庭 (1793.3.9-1795.5.31) · 恐怖統治 (1793.6.27-1794.7.27) ·公眾安全委員會 · 綜合安全委員會 · 吉倫特派 (1793.7.13) · 馬拉之死 (1793.7.13) · 全民動員 (1793.8.23) · 嫌犯條令 (1793.9.17) · 抗議牧師法 (全年)

1794年: 丹敦德穆蘭被處死 (1794.4.5) · 共和二年牧月廿二日法令 (1794.6.10) · 熱月政變 (1794.7.27) · 第一次白色恐怖 (1794) · 雅各賓俱樂部關閉 (1794.11.11)

1795年: 1795年法國憲法 (1795.8.22) · 格拉克斯·巴貝夫 (1795.11) · 督政府 (1795-1799)

1796年:

1797年: 霧月政變 (1797.9.4) · 第二次立法大會(1797.12)

1798年:

1799年: 霧月十八日政變 (1799.11.9) · 共和第八年憲法 (1799.12.24)
 
顯示▼隱藏▲
 
革命戰爭
 
1792: 瓦爾密戰役 · 保皇黨叛亂(Chouannerie · 旺代 · 多芬) · 凡爾登戰役 · 圍攻蒂永維爾 · 圍攻里爾 · 圍攻美因茨 · 熱馬普戰役 · 圍攻那慕爾

1793: 第一次反法同盟 · 土倫港之役 (1793.9.18-12.18) · 旺代戰爭 · 內爾溫登戰役 · 法瑪斯戰役 (1793.5.23) · Capture of San Pietro and Sant'Antioco (1793.5.23) · 凱澤斯勞滕之戰 · 圍攻美因茨 · 瓦蒂尼戰役 · 宏茲庶特之戰 · 圍攻貝勒格德 · Peyrestortes之戰 · 第一次威森堡之戰 (1793.10.13) · Truillas之戰 第二次威森堡之戰 (1793.12.26-27)

1794: 維勒斯考其斯戰役 (1794.4.24) · 布盧戰役 (1794.4.30-5.1) · 圖爾奈戰役 (1794.5.22) · 弗勒呂戰役 (1794.6.26) · Chouannerie · 圖庫萬戰役 (1794.5.18) · 阿爾登霍芬戰役 (1794.10.2)

1795: 巴塞爾之和

1796: 洛納托戰役 (1796.8.3-4) · 卡斯奇里恩戰役 (1796.8.5) · Theiningen之戰 · 內勒斯海姆戰役 (1796.8.11) · 安貝格戰役 (1796.8.24) · 維爾茨堡戰役 (1796.9.3) · 羅韋雷托戰役 (1796.9.4) · 巴薩諾戰役 (1796.9.8) · 埃門丁根之戰 (1796.10.19) · 施林根戰役 (1796.10.26) · 第二次巴薩諾戰役 (1796.11.6) · 加利亞諾之戰 (1796.11.6-7) · 阿爾柯拉戰役 (1796.11.15-17) · 遠征愛爾蘭 (1796.12)

1797: 布列塔尼海軍集結 (1797.1.13) · 里沃利會戰 (1797.1.14-15) · 加的斯灣戰役 (1797.1.25) · 洛本秘約 (1797.4.17) · 新維德之戰 (1797.4.18) ·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 (1797.10.17)

1798: 埃及遠征 (1798–1801) · 1798年愛爾蘭起義 (1798.5.23-9.23) · 美法短暫衝突 (1798-1800) · 農民戰爭 (1798.10.12-12.5)

1799: 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8-1802) · 亞克圍城戰 (1799.3.20-21) · 奧斯特拉赫戰役 (1799.3.20-21) · 史塔卡赫戰役 (1799.3.25) · 瑪涅諾戰役 (1799.4.5) · 卡薩諾戰役 (1799.4.27) · 第一次蘇黎世戰役 (1799.6.4-7) · 特雷比亞戰役 (1799.6.19) · 諾羅之戰 (1799.8.15) · 第二次蘇黎世戰役 (1799.9.25-26)

1800: 馬倫哥戰役 (1800.6.14) · 霍恩林登戰役 (1800.12.3) · 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 (1800-1802)

1801-1802: 呂內維爾條約 (1801.2.9) · 佛羅倫薩條約 (1801.3.18) · 阿爾赫西拉斯灣之戰 (1801.7.8) · 亞眠和約 (1802.3.25)
 
顯示▼隱藏▲
 
軍事將領
 
法國陸軍將領: 尤斯塔奇·查爾斯·德·奧斯特 · 皮埃爾·弗朗索瓦·夏爾·奧熱羅 · 亞歷山大·德·博阿爾內 · 卡爾十四世·約翰 · 路易斯·亞歷山大·貝爾蒂埃 · 讓-巴普蒂斯·貝西埃爾 · 紀堯姆·布律納 · 讓·弗朗索瓦·Carteaux · 讓·史蒂芬·加皮耐特 · Chapuis de Tourville · en:Adam Philippe, Comte de Custine · 路易·尼古拉·達武 · en:Louis Charles Antoine Desaix · en:Jacques François Dugommier · en:Charles François Dumouriez · en:Pierre Marie Barthélemy Ferino · Louis-Charles de Flers · en:Paul Grenier · 埃曼努爾·格魯希 · en:Jacques Maurice Hatry · en:Lazare Hoche · 讓-巴普蒂斯·儒爾當 · en:François Christophe Kellermann · en:Jean-Baptiste Kléber · 皮埃爾·肖代洛·德拉克洛 · 讓·拉納 · en:Charles Leclerc · en:Claude Lecourbe · en:François Joseph Lefebvre · 埃蒂安-雅克-約瑟夫-亞歷山大·麥克唐納 · en:Jean Antoine Marbot · Jean Baptiste de Marbot · en:François-Séverin Marceau ·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 安德烈·馬塞納 · 邦·阿德里安·讓諾·德·蒙塞 · 讓·維克多·莫羅 · 愛德華·阿道夫·卡西米爾·約瑟夫·莫蒂埃 · 若阿尚·繆拉 · 米歇爾·內伊 · fr:Pierre-Jacques Osten · 尼古拉·夏爾·烏迪諾 · en:Catherine-Dominique de Pérignon · en:Charles Pichegru · 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 · 洛朗·古維翁-聖西爾 · en:Barthélemy Louis Joseph Schérer · en:Jean-Mathieu-Philibert Sérurier · en:Joseph Souham · 尼古拉斯·讓·德迪烏·蘇爾特 · en:Louis Gabriel Suchet · Belgrand de Vaubois · en:Claude Victor-Perrin, Duc de Belluno

法國海軍將領: Charles-Alexandre Linois ·

敵對軍事力量首領: en:Ralph Abercromby (英國) · en:József Alvinczi (奧地利) · 卡爾大公 (奧地利-特申) · 卡爾·威廉·斐迪南 (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 (普魯士) · Count of Clerfayt (為奧地利戰鬥的瓦隆人) · Luis Firmin de Carvajal (西班牙) · en:Karl Aloys zu Fürstenberg (俄國) · 弗雷德里希·路德維希 (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 (普魯士) · en:Friedrich Freiherr von Hotze (為奧地利服務的瑞士人) Count of Kalckreuth (奧地利) · en:Alexander Korsakov (俄國) · en:Pál Kray (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 en:Charles Eugene, Prince of Lambesc (為奧地利服務的法國人) · Maximilian Baillet de Latour (為奧地利服務的瓦隆人)  · 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 (奧地利) · en:Rudolf Ritter von Otto (為奧地利服務的薩克遜人) · en:Antonio Ricardos (西班牙) · en:James Saumarez, 1st Baron de Saumarez (英國海軍上將) · en:Prince Josias of Saxe-Coburg-Saalfeld (奧地利) · en:William V, Prince of Orange (荷蘭) · en:Edward Pellew, 1st Viscount Exmouth (英國海軍上將) · en:Peter Quasdanovich (奧地利) · en:Prince Heinrich XV Reuss of Plauen (奧地利) ·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 (俄國) · en:Johann Mészáros von Szoboszló (匈牙利人為奧地利服務) · en:Karl Philipp Sebottendorf (奧地利) · Dagobert von Wurmser (奧地利) · 弗雷德里克王子 (約克和奧爾巴尼公爵) (英國)
 
顯示▼隱藏▲
 
其它宗派勢力和人物
 
波旁王朝: 查理十世 (法蘭西) · 路易十六 · 路易十七 · 路易十八 · en:Louis Antoine, Duke of Enghien · 路易六世·亨利·德·波旁 (孔代親王) · 路易五世·約瑟夫·德·波旁 (孔代親王) · 路易-菲利普一世 · 瑪麗·安托瓦內特 · en:Princess Marie Louise of Savoy · 杜巴利伯爵夫人 · en:Louis de Breteuil · Loménie de Brienne · 查爾斯·亞歷山大·德·卡洛訥 · 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 · en:Jean Chouan · en:Grace Elliott · en:Arnaud de Laporte · en:Jean-Sifrein Maury · Mirabeau · 雅克·內克爾

斐揚俱樂部 : en:Antoine Barnave · en:Alexandre-Théodore-Victor, comte de Lameth · en:Charles Malo François Lameth · 拉法葉侯爵
吉倫特派: en:Jacques Pierre Brissot · en:Étienne Clavière · 孔多塞 · 夏綠蒂·科黛 · Marie Jean Hérault · Roland de La Platière · 羅蘭夫人 · en:Jean Baptiste Treilhard · en:Pierre Victurnien Vergniaud · en:Bertrand Barère de Vieuzac · en:Jérôme Pétion de Villeneuve
山嶽黨 : Paul Nicolas, vicomte de Barras · en:Georges Couthon · 喬治·雅克·丹敦 · 雅克-路易·大衛 · 卡米爾·德穆蘭 · en:Roger Ducos · en:Jean Marie Collot d'Herbois · 讓-保爾·馬拉 · Prieur de la Côte-d'Or · Prieur de la Marne ·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 · en:Gilbert Romme · en:Jean Bon Saint-André · 路易·德聖茹斯特 · en:Jean-Lambert Tallien · en:Bertrand Barère de Vieuzac
阿貝爾派: 雅克·R·埃貝爾 · en:Jacques Nicolas Billaud-Varenne · en:Pierre Gaspard Chaumette · en:Jacques Roux
波拿巴黨: 拿破崙一世 · de Cambacérès · 雅克-路易·大衛 · en:Jean Debry · en:Joseph Fesch · Charles François Lebrun · en:Philippe-Antoine Merlin de Douai

其他: en:Jean-Pierre-André Amar · 格拉克斯·巴貝夫 · 讓·西爾萬·巴伊 · en:François-Marie, marquis de Barthélemy · en:Jacques Nicolas Billaud-Varenne · en:Lazare Nicolas Marguerite Carnot · 安德烈·舍尼埃 · en:Jean-Jacques Duval d'Eprémesnil · en:Antoine Quentin Fouquier-Tinville · 奧蘭普·德古熱 · Father Henri Grégoire · en:Philippe-François-Joseph Le Bas · en:Jacques-Donatien Le Ray · en:Jean-Baptiste Robert Lindet · Guillaume-Chrétien de Malesherbes · Antoine Christophe Merlin de Thionville · en:Jean Joseph Mounier · en:Pierre Samuel du Pont de Nemours · en:François de Neufchâteau · en:Louis Michel le Peletier de Saint-Fargeau · en:Pierre Louis Prieur · en:Jean-François Rewbell · en:Louis Marie de La Révellière-Lépeaux · 薩德侯爵 · en:Antoine Christophe Saliceti · 埃馬紐埃爾-約瑟夫·西哀士 · 傑曼·德斯戴爾 · 查理·莫里斯·德·塔列蘭-佩里戈爾 · en:Thérésa Tallien · en:Gui-Jean-Baptiste Target · en:Catherine Théot · en:Marc-Guillaume Alexis Vadier · en:Jean-Henri Voulland
 
顯示▼隱藏▲
 
著名思想家
 
 
顯示▼隱藏▲
 
波拿巴家族
 
 
顯示▼隱藏▲
 
革命產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irdben 的頭像
    bairdben

    Jason瘋英文 :回首頁

    bairdb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