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觴』到底是何意

English definition: a source; a fountainhead

Jason's definition :  the nostalgic or reminiscent feelings of sb's root or foundation.

  最近看到兩句話,就記在了筆記本上。一是『梁靜茹的《Fly Away》優美而不濫觴的旋律知道吧?』二是『她文思濫觴,寫了很多東西。』上述兩句話,都用了『濫觴』一詞,但是都用錯了。那麼,『濫觴』到底是何意?又該如何正確使用呢?

  荀子曰:『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孔子家語·三恕》中也有類似的話:『夫江 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觴。』『濫觴』一詞,出現于此。水源所出,其始甚小,只能浮起酒杯,因此後來就把『濫觴』比喻為事之開始。『濫觴』,不但古代文獻 中較為多見,現代書籍、報刊中也較為多見。

  結合文獻,概括『濫觴』有如下義項:

  1,指江河發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例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

  2,指小水。例如:南朝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濫觴逶迤,周流蘭殿。』

  3,比喻事物的起源、發端。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例如:郭沫若在《今昔集·論古代文學》中指出:『中國文化大抵濫觴于殷代。』

  4,波及,影響。這是『濫觴』的動詞用法。例如:宋代魏慶之在《詩人玉屑·滄浪詩評》中評價盛唐詩時這樣寫道:『盛唐人詩,亦有一二濫觴晚唐者。』

  5,泛濫;過分。例如:《明史·史可法傳》:『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濫觴,自後宜慎重。』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提到一句話:『前者自王昌齡等始用,濫觴于晚唐五代。』該文作者認為,將初始、起源之意的『濫觴』,當作了其後的發展、普遍來用是不對的。如果看了『濫觴』的第四種義項,該文作者就會知道是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郭燦金 張召鵬)

【來源:《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irdb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